[4]【明】刘宗周:《上论·公治长第五》,《论语学案》卷3,《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0202-43页。
近代湖湘士人通过对船山人格精神的理解、诠释,而对湖湘士人的人格精神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另外,他提出的血诚也体现出中原儒家文化与南方楚蛮文化的融合,即是将儒家的诚德与南蛮的血性二者紧密结合。
所以,考察后人对船山人格的解读,一方面能够理解船山人格精神内涵的历史演进,另一方面又能够深入把握船山对湖湘士人精神气质建构的影响力。[5]另一方面,圣贤又具有刚强血性的气质,认为豪侠之质,可与入圣人之道者。他认为船山先生就是秉刚直之性。其实,这正体现了他们的精神气质是中原儒家文化与南方楚蛮气质的统一。躬涉乱离,易简以知险阻,通德达情,既诚以明。
他理解的船山人格是: 先生生明之季,下逮国朝,抗节不仕。曾国藩、郭嵩焘等对船山人格精神的诠释,一方面是对屈原、船山一脉精神气质内涵的挖掘与肯定,另一方面又是对这种精神气质内涵的学习与汲收。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之论。
在他看来,作为宇宙人生万物万象符示的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由阴阳两种基本爻画构成。进入专题: 朱熹 周易 易学 。《易》最难看,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包涵万理,无所不有。及至伊川,又自说他一样,微似孔子之《易》,而又甚焉。
……男虽属阳,而不可谓其无阴。借助筮占操作,可得九、八、七、六四个数,九、六为阴阳之变爻,七、八为阴阳之不变爻。
《春秋》以形而下者,说上那形而上者去。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不穷之理。一 朱子将他系统诠释《周易》的著作命名为《周易本义》,突显了《易》的本义,反显了易学发展演变过程中对于此一本义的偏离,昭示了他《周易》研究的本义切入点和究明本义的基本诉求,以此而确立起他的独特《周易》观。显示他对蓍筮的敬畏与信从。
女虽属阴,亦不可谓其无阳。所以本意浸失,都不顾元初圣人画卦之意,只认各人自说一副当道理。由卦所符示的《易》之谓易,其内涵有二,所谓: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这一符号之《易》是最为圆融的《易》,它有无限丰富之蕴涵。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在此基础上,朱子赋予该筮法理学语境下以往所不曾有过的借助筮占接通太极之天理的新内涵:以往筮占首先接通的是宇宙本始状态的太极,朱子则将太极理解为最高终极之理,因而有了筮占接通之的新理解与新期许。
太极之理与气相即不离,其始也气浑然为一,太极之理在其中。因此他告诫弟子:如今不曾经历得许多事过,都自揍他道理不着,若便去看,也卒未得他受用。
……郑学之徒并依此说也。《易》之卦的符号系列,恰恰符示了各种复杂多样而又变化无穷的人置身其中的可能之情势,及基于太极之理所当采取的回应之道与所宜避免的回应失误。于是,呼应邵雍须信画前原有易之说,朱子于一诗中称:潜心虽出重爻后,着眼何妨未画前。于是,在卜筮之书的外壳下,《易》即此被汉代经学推尊为经中之经,奉为法天地以设政教的最高王者之书。《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原典,备受历代人士尊崇,涌现了不同理解视域下的《周易》观,引发了日新不已的易学延展长河,以此而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其他典籍所罕能与匹的作用,赢得了六经之首、大道之源、三玄之一等美誉。包括程颐等人在内,看来解读《易》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层不可易读之意。
《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及孔子系《易》,作《彖》、《象》、《文言》,则以‘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又非文王之《易》矣。
太极为阴阳造化的所以然之理,又成为造化所成的大宇宙、万物万象的终极根基根据。四营之前的操作,接通的是太极之理与天地尚未分化的浑然一气。
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互诠互显,二而为一。因之,事物的本然之性,就是整体大宇宙的终极根基根据,就是事物的终极大宇宙根基根据之支撑。
八卦的阴阳之上,各分别加以阴阳,即成四画之十六符。便是阴阳各生阴阳之象。第二变是第一变的接续,从这一变开始,到第三变,无须再与太极之理和天地未分的浑然一气接通,而已然与之接通,直接进行四营,直接从接通天地出发,接续以往的变而继续与人置身于其中的永恒流转的大千世界进行感通。在致1984年武汉《周易》学术讨论会的《代祝词》中,冯先生说:周易哲学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
某所以不敢从,而原《易》之所以作,而为之说,为此也。他反复申言这一点,并就四圣《易》说并无二致之见提出质疑:学《易》者须将《易》各自看,伏羲《易》自作伏羲《易》看,是时未有一辞也。
他说:盖盈天地之间,莫非太极、阴阳之妙,圣人于此仰观俯察,远求近取,固有以超然而默契于心矣。这里,朱子指出,运用大衍筮法进行筮占操作的过程,就是人借助蓍草实现与太极之理、浑然一气以及天地分化后以天地为造化之本的永恒流转的大千世界感通的过程,就是接通之而最终与之感通为一的过程。
二 《易》既然属于卜筮之书,那么从卜筮的角度审视之,即可进一步理解其本义,确立正确的《周易》观。众所周知,传世的《周易》通行本,包括经与传两个组成部分。
经即六十四卦的卦画与卦爻辞系列,分为三十卦的上经与三十四卦的下经两篇。这就是所谓交易:阴阳互涵,错杂一体,而又与另一阴阳互涵、错杂一体者相互对待。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正是因为它们是空套子,所以任何数目字都可以套进去。
伏羲之《易》有符号而无文字,文王、周公之《易》符号文字互诠互显,二而归一。太极之理即阴阳而在阴阳,即阴阳造化所成的万物万象而在万物万象,即阴阳两大类势力的消长过程而在此过程,即上述过程所促成的万物万象的生化日新、流转互通而在此生化日新、流转互通,从而最终落实为整体宇宙大千世界的终极根基根据。
这也就意味着读《易》的最高境界,当是超越《易》之一书,超越其卦的符号系列以及文字系列,而充分地体会出画前之易。后一内涵大致属于承旧,前一内涵则主要属于开新。
传则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以及《杂卦传》七种十篇,汉代之后称十翼。这就揭示了,《易》中爻题的九、六字眼,透露出的就是筮占的意涵。